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指华裔获诺贝尔奖者,截至2015年10月,共有12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5年,莫言作品《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2年,屠呦呦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获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而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6年,李政道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2年,杨振宁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2004年11月,杨振宁受聘为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丁肇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美国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四川大学(川大)名誉教授。
丁肇中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1976年,丁肇中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并获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
1988年,丁肇中获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2013年3月9日,丁肇中受聘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特别顾问。
李远哲(Yuan Tseh Lee),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湾新竹。李远哲1961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去美国深造。1974年,李远哲加入美国国籍,同年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7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86年,李远哲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李远哲研究:把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应用于一般的化学反应,特别是研究较大分子的化学反应;利用激光激发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
李远哲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中国台湾人。
第十四世喇嘛·丹增嘉措,1935年7月出生于青海湟中县祁家川(青海省平安县红崖村),乳名拉木登珠。
1938年,拉木登珠被原西藏地方政府遴选为第十三世喇嘛的唯一转世灵童,后报请国民政府特准免予“金瓶掣签”,在中央政府特派大员吴忠信会同热振呼图克图的主持下。
1940年,在拉萨举行坐床典礼,拉木登珠继位为第十四世喇嘛。西藏和平解放后,曾先后担任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副委员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常务委员,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等职务。
1957年以后,喇嘛与西藏上层分裂势力互相呼应,支持由局部逐渐扩展至全面的武装叛乱,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
1959年3月17日,第十四喇嘛出逃印度。
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朱棣文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78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理事。
1993年,获颁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1994年,获亚瑟萧洛奖及威廉梅格斯奖。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8年12月15日,获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美国能源部长。
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崔琦,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籍华人科学家。
崔琦1957年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1958年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
1982年起,崔琦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1984年,获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
1998年,崔琦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
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高行健高行健,1940年1月4日出生于江西赣州,祖籍江苏泰州,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
高行健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
2000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
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36种文字,代表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钱永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钱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1991年至2002年,钱永健获帕萨诺基金青年科学家奖、比利时阿图瓦-巴耶-拉图尔健康奖、盖尔德纳基金国际奖、美国心脏学会基础研究奖、美国化学学会创新奖、荷兰皇家科学院海内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奖等奖项。
2004年,获沃尔夫奖(WolfPrizeinMedicine)、全美化学学会、蛋白质学会等多项大奖。
2008年,钱永健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
责任编辑:邓英高锟(Charles Kuen Gao),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金山(上海市金山区),华裔物理学家,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在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
高锟是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1976年至2010年,高锟曾获美国硅酸盐学会“摩尼奖”、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光学工程国际协会(SPIE)“协会金章奖”、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金章奖”、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科学研究类“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奖项。
2009年,高锟与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埃尔伍德·史密斯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地址:贵州贵阳白云艳山红路 联系电话:13078596959 邮箱:411054476@qq.com 黔ICP备19011409号
贵阳云天黔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者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者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