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至8日,在庄重的开幕仪式后,2021全国文学内刊会议先后开展了名刊主编对话和专家讲座等形式丰富的主题活动,就文学内刊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活动由中国作家网总编辑陈涛主持。
培育好苗子,助其长成参天大树
7日下午,50位内刊代表围坐在一起,与《北京文学》副主编师力斌、《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北京文学》副主编师力斌
师力斌首先对《北京文学》的办刊理念做了梳理,并就如何策划选题和选择优质稿件进行了分享。王蒙曾说过,“刊物比人更长久”,这句话用在1950年创刊、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的《北京文学》身上颇为恰当。“做编辑越久,便越虔诚”,师力斌说,无论是老舍、汪曾祺等前辈作家所奠定的无形的文化资产,还是前任主编刘恒,都带给他无形的鞭策。从老舍主张的把“文艺的大众化”作为《北京文学》的标准,到近年来开辟的“现实生活”栏目,再到今年“建党一百周年”的主题策划,随着时代变迁,新的生活经验对作者和编辑而言都是挑战,如何用文学的形式表现新生活,同时避免标语化、口号化弊端,是办刊亟需思考的问题。
师力斌说,“一个刊物需要培养起自己的作者”,他表示,好的作者往往“大隐隐于世”,各行各业中都可能涌现写作高手,这就需要编辑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足够的耐心,去发现和培养。正如林斤澜当年发现了刘庆邦,此后《北京文学》的几代编辑陆续发现了一大批优秀作者。
《十月》副主编季亚娅
季亚娅用生动丰富的案例向大家阐述了“如何办好一份刊物”。《十月》杂志隶属于北京出版集团,编辑部在承担发稿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着产品转化、经济效益兑现等职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仿佛纯文学很难与市场扯上关系,但随着编辑经验的累积,她渐渐明白了二者是可以达到完美统一的。她举例,一期杂志的封面是拥有广大读者群的池莉,同期内容里也登载了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大家冲着池莉来的时候,却惊喜地发现了石一枫,我们要为新人的出现做准备。”在她看来,一本好的文学期刊,应该像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所描述的图书馆一样,“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文章。”季亚娅认为,好的文学刊物不仅是文学的情报塔、探照灯,还应该像个“作协”机构一样,不仅有自己的作者群,还可以通过举办改稿会、公益性讨论等文学活动,完成职能转变。
在互动环节中,内刊主编们频频发问,师力斌、季亚娅两位主编妙语连珠,会场气氛活跃而热烈。大家的疑惑主要集中在如何避免办刊雷同、怎样发现好作者、作家是否能被培养、地方文学杂志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方面。师力斌认为,雷同化是每个文学刊物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图像时代,人们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文化和艺术样式,受众的眼界与以往不同了。关于纯文学刊物如何吸引读者,他认为还是要靠发表好的作品说话,例如莫言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1年发表在内刊《莲池》上,“一个刊物只要发一篇好文章就够了,其他都不用太纠结”。季亚娅表示,“追大作家没有太大意义,不如踏踏实实从新人中发现好苗子”,交流活动和改稿会对于培养文学新人很有帮助,她建议年轻作者不要越过地方刊物直接投稿给“大刊”,“地方性的内刊往往是将新人带入文学场内的启蒙大师。”谈及如何打造地方文学生态,季亚娅认为可以借鉴十月文学月的“作家居住地”模式,组织作家开展文学采风,或在当地居住一段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内刊可结合本地做出特色,让全国的作家们流动起来,从而促进当地文学的繁荣。
陈涛总结到,文学内刊是地方的一方沃土,它的作用便是发现当地文学的种子,培育它成长为好苗子,再将其推荐到更广阔的天地,使其长成参天大树。
突破限制,坚守趣味,与生活紧密联结
8日上午,《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围绕“文学期刊:意义、情境和作为”进行现场授课,并同与会者交流。作为中国文学的底盘与基础,许多作家的创作是从内刊开始的,是从内刊走出来的,包括施战军自己。初中时,他的作文被推荐到当地的几个内刊,陆续得到了发表,这极大地激励了施战军,为他日后走上文学道路打好了基础。“有没有内刊,有没有这个最初发表的园地,对作家成长,对当地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施战军说。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授课
“突破自我、突破作者的控制、突破地域的限制”,是施战军为大家总结的三点办刊经验。突破自我意味着打破自我偏好与风格,怀抱宽广的胸怀与格局。在施战军看来,刊物的风格往往受到编辑的影响,编辑的趣味也决定着刊物的趣味,正因如此,他告诫大家要谨慎对待自身的趣味,它一方面能带来风格化,但同时也可能限制刊物的视角和广度。
面对极具个人风格的作者,施战军提醒到,编辑不能被作者自身的风格所限制,要善于引导作者突破其局限性。在过去的很多文学作品里,主人公往往是作品的中心,是理想的化身,其他的情节和人物都为主人公服务,但当下是一个“万物的时代”,突破自我的束缚、更多地关心自身之外的事物和生命成为必须。除了自我,还有他人;除了人类,还有自然与其他生物。施战军说,这是一个众生平等的时代,这呼唤着作家珍爱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其美丑。“无力把握人物的命运,于是轻易地将角色写死,这是一种走捷径的行为,看看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笔下,无论多么‘不堪’的小人物都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的命运是不可被随意摆布的。”施战军说,“编辑要引导、鼓励作者迎难而上,少走捷径,因为这些态度会引导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学走向,最终汇入整个民族的写作中。”
与会者认真听讲
突出地域风格和本地文化是许多内刊的特色,但施战军提醒大家,不仅要熟知地域的历史与现状,也要思考刊物对地方文化的未来走向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一个地区的文化既有其特色也有其局限,要找到当地文化的“可通约性”,使其既具有特色,又具有穿透性和传播力。突破地域的限制还可以帮助刊物推出好作者,使作者得以溢出地域的小圈子,溢出刊物本身,慢慢往外走,越走越大。施战军认为,内刊间形成联络和互动的良性机制能帮助刊物打破地域限制,互相联结、互相了解、互相支持,有助于内刊保持蓬勃的生命力。
在施战军看来,办刊物,选题和策划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选题策划不能空穴来风,它必须与时代紧密相连,要有清醒的现实认知。我们处在一个丰富的、充满了活力的时代,各种新鲜题材层出不穷,这对作家和编辑都是一种挑战,需要挣脱个人生活的狭窄,面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实践中认知、学习,把握时代的发展,比如脱贫攻坚的现状,比如前沿科技发展的状态,正如当年徐迟贴近陈景润的生活,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一般,作家只有贴近写作对象、走到现实中去深入了解,才能写出最能反映当下现实的作品。
施战军说,编辑形成了对社会和现实的敏锐感知才能形成对作品的判断力,譬如,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基层干部心系群众,服务群众,为帮当地脱贫事业出谋划策,呕心沥血。“这些基层干部的形象在变化,他们成为了人民的一部分,不应当再像过去那样以一种对立的方式书写。”过去,许多作品歌颂的都是年轻人,走向历史正确方向的也是年轻人,但在杨遥的《父亲和我的时代》中,施战军发现时代“调了个个儿”,年轻人反而是停滞不前、犹豫徘徊的,这种错位从审美、文体上看具有独特的意义。“事实上,你对世界、社会和时代的认识就决定着你的出题能力和策划水平,这意味着你要超越你所处的琐碎环境去思考,追求更加清朗的境界。”施战军强调,在审美方面有所坚持、保持刊物的文学性,是一种灵魂的勘探。在面对现实题材作品时,不能只停留在作品的现实表层,而应穿透表象,看到作品背后的源流和它生长的土壤。
焕发中国文学谱系的基层力量,完善当下文学生态
8日下午,2021全国文学内刊会议圆满完成所有议程,顺利闭幕。
中国作协社联部副主任李晓东作总结发言
中国作家网总编辑陈涛主持会议
中国作协社联部的职能之一是广泛联系基层作协、基层作家。中国作协社联部副主任李晓东在会议总结发言中向坚持在艰苦条件下办刊的文学内刊致敬,并细致阐释了文学内刊包蕴的深厚内涵和办好文学内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参加此次会议的内刊多活跃在各地市县、乡镇,团结了一批基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其中许多是非作协会员,这在无形中延伸了作协服务工作的手臂。李晓东谈到,文学内刊处在中国文学谱系的最基层,是一方文化的代言人,更是当下完整文学生态不可或缺的力量。他表示,文学内刊在记录地方历史文化风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全民阅读、团结文学爱好者、让文学的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被记下重要的一笔。他寄望广大文学内刊以此次会议为新的契机和起点,继续发挥基层文学阵地作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身边的人”。他鼓励内刊编辑多在实践中摸索科学办刊的规律,争取跨越专业和业余的门槛,不计名利,把志愿服务的精神带入日常工作中去,用文学志愿者的心态办好内刊。
总结会上,多位内刊代表分别发言,畅谈参会心得和未来愿景。
《格桑花》编辑部副主任杨晓贤
《格桑花》编辑部副主任杨晓贤在发言中说,连续三届全国文学内刊会议的召开坚定了文学内刊存活与发展的信心,搭建了一个全国文学内刊渴望的交流平台,这个平台正是内刊人所需要、并且是长久需要的。全国文学报刊联盟文学内刊委员会的成立,更是把文学内刊汇聚到一个大家庭中来,是全体内刊人靠岸的码头和温暖的家。去年,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对内刊编辑的奖掖和鼓励,已经极大提升了内刊办刊的信心,而今第一批19家内刊委员会理事单位的涌现,又给广大文学内刊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提振了内刊人办好刊物的动力。
《衮雪》主编张芳
《衮雪》主编张芳谈到,吴义勤书记在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文学内刊的重要作用,并从提高政治站位、围绕中心主题创作等方面,对进一步做好内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位与会嘉宾的对谈交流和专题辅导讲座理论素养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带给与会者的不仅是开阔的视野、崭新的知识架构,更是一份热爱和坚守基层文学编辑工作的共鸣与情怀。作为创刊四十年的纯文学刊物,《衮雪》将在此次会议助力下,继续继承建安文学风骨,打破固定思维束缚,不断提升政策理论素养和文学素养,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以发现文学的新生力量、培养文学新人为己任,把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把刊物办出品位,办出特色。
《荷花淀》主编王淑彦
《荷花淀》主编王淑彦表示,此次会议“开启了内刊高质量工作的密码,为内刊发展带来了光明的未来”。几天来的认真聆听与交流更新了办刊思路,明晰了文学内刊在文学生态中的重要作用,集结了积蓄的力量,明确了内刊如何书写伟大时代,融入属于时代和人民的伟大乐章。与会者在面对面的真诚交流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由此更加坚定了建设好基层文学阵地的信心和在内刊领域深耕的决心。
《龙岗文艺》执行主编虞霄
《龙岗文艺》执行主编虞霄是深圳市龙岗区首家注册内刊《红棉》的创刊社长。2015年至2020年,担任《红棉》执行主编6年,2019年起担任深圳市龙岗区文联《龙岗文艺》执行主编。通过多年办刊经验,她总结出“争取上级支持、把握高效原则、兼顾本地风格”等几点办刊经验。她谈到,只有充分利用好文学内刊这个平台,积极发现和培育文学新人,才能让办刊“年年有新意,年年有新作”,让刊物历久弥新,发挥应有作用。
《吕城》主编庞云初
本次参会的唯一一家乡镇级文学内刊《吕城》主编庞云初为了活跃镇作协工作,一手创办了《吕城》杂志,在五年多时间里摸索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办刊思路,即:地方特色,时代风貌,精神家园。五年的酸甜苦辣、霜雪暖阳、初心不改,让《吕城》春风化雨,成为江南古镇名副其实的“精神氧吧”。这次参会经历令第一次来到北京的庞云初难忘,“声音可以小一点,步子应该稳一点,只要有耐心,有恒心,《吕城》会一直在那里。”
《同心》主编马占祥
《同心》杂志是创刊于2007年的纯文学季刊,以“文学性、现实性、开拓性”为办刊原则,团结维系了当地一大批基层作者,近年来对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渠道的探索卓有成效。《同心》主编马占祥谈到,这次会议的授课与座谈形式多样、话题具有针对性,参与其中深受启发,为解决以往办刊过程中的困惑提供了思路。对接下来克服浮躁情绪、脚踏实地办刊,对培养输送作者等职能有了更深的思考和心得。
《河南思客》主编杨海燕
《河南思客》是文学内刊委员会首届理事单位之一,主编杨海燕用“真实”二字概括了参会体会。“真”是真诚,“实”是实在、实用、货真价实,与会嘉宾的真知灼见和与会者毫无保留的交流碰撞实实在在为内刊的生存和发展答疑解惑,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符合实际需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本年度全国文学内刊会议将成为崭新的起点,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为形成全国文学内刊工作一盘棋助力,充分发挥全国文学内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摄影:王纪国)
责任编辑:金钦
地址:贵州贵阳白云艳山红路 联系电话:13078596959 邮箱:411054476@qq.com 黔ICP备19011409号
贵阳云天黔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者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者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责任。